《電影》與巴席爾跳華爾滋-槍林彈雨下的美感

與巴席爾跳華爾滋.jpg

片名:與巴席爾跳華爾滋(Waltz With Bashir)
導演:阿利佛曼(Ari Folman)
官網:http://waltzwithbashir.pixnet.net/blog

我的評分:8.5/10
IMDB評分:8.2/10

寫在前頭:
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,從以色列建國以來已持續超過了半世紀(1948年建國),加薩走廊身負歷史的包袱,戰爭似乎沒有停止的一天,雙方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反擊。我想看看以色列導演以何種角度描述這場戰爭,對於以巴關係是否有新解?而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,更添我對此片的好奇。

1982年以色列支持黎巴嫩基督教長槍黨執政,而當選總統的巴席爾遭到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殺害後,憤怒的長槍黨人士連同以色列士兵進入貝魯特的薩布拉(Sabra)及夏蒂拉(Shatila)的巴勒斯坦人難民營展開大屠殺。本片導演即為參與戰爭的以色列士兵,經過了20年後,導演對於當時的戰爭細節已無印象,他透過訪談同為士兵的友人,漸漸找回已逝去的記憶。

片頭,是虛幻的夢境,一名曾參與戰爭的士兵,多年來都夢到他在戰爭中所殺害的26隻狗:在夢裡,這些惡犬橫行咆嘯,人們無助地落荒而逃。這名士兵就算沒有殺死人,也因殺死狗的罪惡不斷地在他心裡浮現,甚至影響了他的睡眠。這名士兵便是導演的友人,他告訴導演這個情況後,導演就像失憶般,對於20年前的記憶已不復得,他開始尋求其他同袍的協助,一段又一段的訪談,他漸漸拼湊起來戰爭的面貌。導演彷彿選擇性失憶,這段他人生中最不想記得的片段,但就算抹滅,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武力攻擊仍然持續上演著。

其中一位同袍提到了他與敵軍對戰中被拋棄,為了躲避敵軍追殺,他就躲在石頭後面,而後又游了一段很長的距離回到部隊,之後他便漸漸脫離軍隊。在戰爭中,為了逃命,而激發的強大求生意志,我想沒經歷過戰爭的人應該無法深刻體會,而逃命的恐懼感就算成功脫逃成功也很難消除吧!要說這些人記憶最深刻的是什麼呢?除了休假日,大概就是苦中作樂吧!唱歌、欣賞風景,然而士兵們還是要待在坦克或是持有武器時才能獲得安心。

最特別的是,一位同袍描述了一場街頭槍戰,就像電視實境節目般,街道外站滿了圍觀的民眾,這位同袍他站起來,在黎巴嫩總統巴席爾的大型海報前,瘋狂轉圈掃射,就像在跳華爾滋。這樣的形容是否有點美化侵略、屠殺之嫌?電影裡,幻想與現實的交叉,有時讓你分不清是真是假,導演的律師朋友提道:「記憶是活的、有生命的,如果有細節遺漏了。記憶會用根本沒發生過的事填補那些遺漏」參與者的心理或許希望這一切都是幻想,戰爭已在他們內心留下了陰影,猶如導演尋求心理醫師的協助,盼能消除心中的罪惡與內疚。而這些訪談內容亦有部分可能是虛構或誇大,但這場屠殺是永留歷史紀錄的。

這部紀錄片是以動畫的方式呈現,利用動畫可以表現出訪問所描述的畫面,而以動畫也可以稍稍減輕那種真實戰爭場面所帶來的恐懼。導演並沒有針對這場戰爭發表感想,而是大篇幅地描述當時的情況,或許會認為他避重就輕、置身事外,但想想這個世界上歷史極其複雜的地區,政治力的介入,新仇舊恨的堆積,幾乎無法消除,和平對他們來說是奢侈的,一般人也無力解決。

片尾由動畫場景轉入真實畫面,巴勒斯坦婦女哀天喊地的哭聲,血流成河、屍橫遍野的情況令人震驚,不禁讓人譴責戰爭的無情。很推崇電影裡的戰爭場面加上戲謔的嘲諷歌詞,讓人可稍微放輕鬆地面對戰爭的殘酷,了解當時戰爭的情況。

戰爭是政治鬥爭下的產物,而參與的人們只是政治家操弄下的棋子,期望世界和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