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投.仁愛》武界部落-初訪武界

02_00_大水管

▲從武界越域引水至日月潭的大水管。

2/25(六),逃離台北已下多日的雨勢,我們驅車前往南投武界部落,我們從埔里走頂埔投71線再經卓社群隧道直走下坡直走可達武界部落。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02_01_卓社隧道,布農族語為Vogai,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,其屬布農族的卓社群,這個村落約有百餘戶,人口接近千人,但據知當地實際人口僅400多人。

武界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從武界越域引水至日月潭的情形,本文最上方的圖片就是引流到日月潭的大水管,而武界本身有豐富的農產資源,在武界這兩天到處走到處逛,都可看到農田,比較可惜的是我們發現有很多菜爛掉了,聽說是賣相不好或是產季的因素,蔬菜水果不夠甜美。

我們當天從埔里走縣道進武界,而天氣也從台北濕濕冷冷,至埔里天晴燥熱,到了武界反而比較涼爽,雖然地上仍有下過雨的痕跡,但我們很高興,總算來到一處不會一直下雨的地方了!而晴天雖然可遇不可求,但也讓好運的我們遇上了,因為來到武界後,烏雲遠走,陽光從天而降,灑落一地。

從讓人感覺很熱的埔里前往武界,走投71公路,來到「卓社隧道」(上圖),說到此就不得不提武界過去的交通非常不便利,過去大家所仰賴的投71公路,在颱風季常有落石、山崩,且921時造成武界的交通中斷,此其成了世隔絕的部落,更凸顯了投71公路的重要,縣政府於2006年以隧道的方式將公路截彎取直,讓投71公路變得更為好走。

「卓社隧道」全長超過1公里,雖然隧道內有燈,但不是全亮,且內部迴音非常大聲,當天經過時,前方有兩台機車,那引擎噪音極大,我們等機車都離開隧道後才進入隧道。

02_02_武界部落出隧道沒多久,眼前出現的是武界部落的全景,雖然大部分都被馬路旁的雜草所遮掩,但還是能從樹縫中一窺武界的部落之美,濁水溪從中將部落切成左右兩邊,大部分的民宅集中於左側,而右側則是各色農田,將武界點綴得五彩繽紛,全景照片詳見前文:「武界部落-愛上遺世獨立之美」。

既來之,則安之,我們打算放慢腳步,仔細地觀察這個我們即將到訪的部落。很巧的,在我下車準備拍照時,路邊也有一對夫妻在拍山下的武界,他們先與我打聲招呼,隨後老爸也下車,老爸與那位先生聊了起來,那位先生是中校退伍,他本身是花蓮卓溪的布農族人,他的願望便是走遍全台灣所有的布農族部落。

或許是老爸有張原住民臉孔,那位先生問了數次老爸是哪一族的,只是老爸一侃侃而談就沒注意到對方的問題,也讓我不禁噗哧地笑了出來,差點沒老梗的說我們是「不滿足」的,但過往台灣早期的漢人與平埔族大融合,其實說不定我們這些祖先來自大陸的漢人,也是有部分原住民血統的,像老爸雙眼皮多層、眼眶超深的輪廓,尤其是年輕身型清瘦時更為明顯。

02_03_穿著白靴的黑狗「開啟心胸去接納所有的人、事、物」,這絕對是我接下來每次出去玩的座右銘,永不預設立場,帶著微笑與自信面對一切,珍惜每次出遊所遭遇的緣分。

這對夫妻帶著一隻四肢尾端為白毛的黑狗,我說牠是隻「穿著白襪的黑狗」,讓大夥都開心地笑了起來,當然免不了要拍幾張照片留紀念的,太太說這隻狗僅三個月,也讓我們驚嘆不已,狗狗的成長速度好快,才三個月就這麼大了。

投71公路往武界方向在過「卓社隧道」後是彎彎曲曲地在山路上繞來繞去,不管怎麼繞,武界部落就在山路下方,而越繞越接近武界,雖然高度沒有之前那麼高,但下方公路路邊的雜草較低,反而更能清晰地觀看武界部落,從左側民房上方的農場到中央的農田、右側的大水管,武界的美一覽無遺。

02_04_武界部落武界部落中間被濁水溪切斷,如今是濁水溪枯水期,但據說因為武界引水至日月潭,原先非常深的溪水變成了淺灘,當地居民僅能靠著小溪流引水至農田灌溉,往昔的景觀不復存在。

老爸見我如此愛拍,決定要我下車用步行的方式到達他預備停車之處,其實這當中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老爸早前已來過一次,這邊的景觀大致上都有拍照了,他決定讓我一個人好好欣賞這裡的美好,並將其拍照留作紀念;原先仍有些陰霾的天氣,烏雲逐漸散開,陽光緩緩嶄露,大地又重現希望,讓多日不見陽光的我,大感幸運。

02_06_武界部落農田

▲武界部落的七彩農田,在陽光照射下更為美麗。

02_07_耶誕樹

▲結著果實的針葉樹,看起來有耶誕樹的感覺。

02_08_布農族卓社群武界部落

▲武界部落大門:布農族卓社群武界部落。

02_09_太陽露臉,花展春意

02_10_太陽露臉,花展春意
雲開霧散,接下來的好天氣的確要好好把握,武界部落大門旁的花兒嬌艷,桃紅的杜鵑、鮮紅的聖誕紅盛開,而初顯露的陽光又將花兒襯得更加美艷,這些花兒讓此春意無限,彷彿春天已來臨。

我也不得不先將原本探尋武界的規劃拋在一旁,這些花兒著實吸引我的目光,好天氣、好風光,我暫時拋下一切,沉浸在這美麗的世界中。

愛上武界……

02_11_武界部落

02_12_武界部落遷移史武界部落遷移史:

1897年日本人伊能嘉矩初臨谷谷斯社,找耆老Ulang做田野調查時,問起Ulang大河流上方那塊平坦地如何稱呼?Ulang答Boqaiv。

日人詢問譯音為武界嗎?Ulang答是。日人又問Boqaiv是甚麼意思?Ulang答:地下會冒水的意思,日人以後文稱名[Bokai],並於報告書陳述該地極適合種植稻米,建議政府將族人遷移,開墾梯田種植水稻。

1922年,日方以方便管理及生活改進為目的,啟動集團移民強制Kukus Cailu及Sabakam人離開祖地,遷移至現在的Boqaiv。

1949年國民政府遷移來台定名為「法治村」,武界兩字仍沿用日語稱呼,然而華語發音為「布卡伊」。

《To be Continued…》